为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闽越先民智慧,进一步提升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科普实践基地团队的业务能力与科普素养,促进基地交流与建设。10月18日,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党委教师第二党支部组织50余名团学易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及党员教师代表,赴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展“向海而生、风好扬帆、南岛艺韵——科普实践基地参观交流活动”。


平潭壳丘头遗址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6000-5500年,被誉为“闽越文明的摇篮”。活动中,师生一行首先走进“向海而生”展厅,面对层叠的贝壳堆积层、磨制精细的新石器工具与带有原始绳纹的陶片,大家驻足聆听讲解,深入了解8000年前闽台先民“以海为田、靠海谋生”的生存智慧。党员老师结合历史背景,向团学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解读先民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坚韧品质,引导大家思考“艰苦奋斗”精神在古今的传承与实践。


在“风好扬帆”展厅,复原的古代木船模型、泛黄的航海图与传统渔具,生动还原了平潭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繁忙历史。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的古代航运场景,师生们直观感受了先辈们劈波斩浪、开拓进取的航海精神。团学骨干们围绕“海洋文明与开放包容”展开讨论。


最后,师生们在“南岛艺韵”展厅感受海洋文化的当代活力。贝雕作品中灵动的海浪、剪纸里鲜活的渔耕场景、彩绘中浓郁的渔家风情,将传统技艺与海洋元素巧妙融合。大家在欣赏非遗与文创作品时,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党员老师借此契机鼓励大家:“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师生,既要传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也要像守护文化遗产一样,守护人民健康,践行初心使命。”


参观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走进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历史文化体验,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迪。健康学院党委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揭金花在听到同学们的现场讨论后表示:“听到同学们讨论‘先民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干栏式建筑如何防潮’,我感到非常欣慰。这说明大家不仅是在‘看文物’,更是在主动联结专业知识、思考公共卫生的当代意义。作为公卫教师,我希望同学们认识到,《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根植于文明进程的‘守护之学’——从先民守护部落健康,到今天我们守护千万人的健康,这份初心始终未变。此次观摩也为我们今后开展更具文化内涵的健康科普活动提供了丰富素材。”
健康学院团委副书记钟颖涵谈到:“当讲解员介绍‘壳丘头是福建文明的起点’时,我深受触动。从前觉得‘文化自信’很抽象,直到看见这些本土文物,才感受到它就蕴藏在我们脚下的历史中。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意识到不仅要学好专业,更要善于挖掘和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传递一种文化力量。将专业‘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健康福建’贡献力量。”
健康学院主席团成员孙丽君表示:“在临别前,我又看了一眼那句标语‘从贝壳堆里读懂先民智慧’。是的,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看到先民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依然努力维护群体健康,我更加理解了公共卫生贯穿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意义。作为健康科普团队的一员,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将艰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科普内容,真正守护好当代人民的健康生活。”
此次研学不仅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科普能力的实地提升。师生们在观摩中汲取了壳丘头博物馆作为优秀科普基地的展示理念与传播策略,为今后学院健康科普实践基地的内容开发、形式创新与团队建设注入新的灵感与动力。
(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