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期
欢迎走近本月的“心”科普栏目,本栏目将每月定期发送心理学科普知识。2025年即将步入尾声,小伙伴们年初立下的目标都实现了吗?还是在反思这一年自己总是拖延,碌碌无为又度过了一年?
本期栏目,我们就来深入聊聊“拖延”这种让人又爱又恨、想摆脱却又深受其困的心理与行为。

你被拖延症支配了吗?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我调节失败的形式。
大学生群体中拖延现象较为常见。有研究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会拖延,50%的人觉得自己一直都有拖延行为。那些明知不完成任务会产生严重后果,却仍选择逃避、长期拖延的行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极大危害:
1.效率下降
拖延行为让人不知不觉地把任务推迟到截止日期的临近,导致在截止日期临近时感到压力倍增,匆忙完成作业往往会导致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因为时间紧迫而忙中出错。
2.影响心理健康
拖延症也可以叫情绪性拖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拖延行为,将造成消极结果,却又不可抑制的想要延续拖延行为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压抑、紧张、后悔、自责等情绪体验。
3.影响人际关系
拖延会让我们难以按时履约,给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像小组合作时,若常拖延任务,影响团队进度和氛围,最后必然导致与其他组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拖延?
拖延症是自我调节失败的体现,并非只是因为懒,而是由客观环境、主观心理和思想等因素导致的复杂心理行为问题,那么造成同学们严重拖延行为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学习环境改变:结束应试教育的高压竞争后,进入大学的学生产生补偿心理,加上学习目标缺失,时间管理失效,进而变得松懈和拖延。
2.完美主义作祟:部分人对自身要求过高,害怕“不完美”,在压力和焦虑下,宁愿自我谴责也不想面对尽力后的平庸,从而导致拖延。
3.低自尊与自我效能感:有人因害怕被否定,将拖延当作防御机制,逃避失败,但这反而加重焦虑,问题也无法解决。
4.情绪稳定性低:拖延症本质与情绪管理有关,情绪稳定性和拖延行为呈负相关,情绪管理能力差、对负面情绪忍耐力低,容易引发拖延。
5.抵制抗拒心理:人们意识层面或许不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但潜意识用拖延表达否定。
此外任务困难、枯燥乏味,个体意志薄弱,害怕困难挫折以及责任感缺乏等等都可能形成拖延症,只有弄清楚拖延症背后的机制原因,才能帮助我们打破这个循环,积极行动、战胜拖延。

克服拖延,成为更好的自己
1.避免自责:在拖延的恶性循环中,压抑、自责等负面情绪会加重拖延。察觉自己拖延时,别一味自责,要停下来找找原因,是任务难还是自身状态不好等,找到根源才好解决问题。
2.5分钟原则:有一个效应叫做“滑梯效应”,意思是一个滑梯,只要你坐上去并开始往下滑的时候,你就只能一滑到底,难以止住。面对拖延任务,别想能否完成,先尝试做5分钟,克服最初的抵触心理,往往就能接着做下去。
3.积极心理暗示:多数“拖延症患者”常害怕失败和被他人评价,这增加了拖延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心态和自我激励,减少对失败的恐惧,提升动力和信心。
4.拆解任务:面对浩大、周期长的任务,人们容易焦虑、拖延。这时可采用“意大利香肠法”,把任务拆分成小段,将艰巨任务变容易,以此减少拖延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和任务完成成功率。
5.即时的激励与反馈:人本能更倾向追求能快速带来满足的事物。所以要及时激励自己,完成小目标就给自己奖励,同时赋予所做之事更多意义,这样面对难题时就不易拖延。

尾声
史铁生曾言,“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吧,设定一个小目标,并开始你的5分钟尝试。记住,改变拖延习惯的关键在于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最后希望同学们在最后的几个月可以专注学习,祝愿同学们学业顺利!
文字:林婧仪 何宇轩 王梦约
审核:郑晓婧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图片来源:AI创作